“四大名旦”之荀慧生 三化三感娇媚多姿

 

 

 

 

  从演唱河北梆子到塑造柔媚娇婉、天真活泼之少女形象的京剧名花旦,荀慧生在艺术道路上付出了更多艰辛。“十个花旦九个荀”,充分显示了荀派艺术非凡的感召力。
  荀慧生艺名“白牡丹”,1900年出生于河北一贫苦农民之家,幼年生活困苦,被父亲以50块大洋卖给天津梆子戏班,随后又以70块大洋被转卖给当时的河北梆子名花旦庞启发做“徒弟”。夏穿棉袄,冬穿单衣,头顶大碗,足履薄冰,点香火头、练转眼珠,为了练“跷工”,除过晚上睡觉,他整天绑着跷走路。11岁开始学京剧青衣、花旦,与同班的尚小云、赵桐珊被称为“正乐三杰”。19岁时,其在上海演《花田错》中俏丫鬟春香,因跷工扎实,唱腔优美,表演细腻一炮走红,成为名伶。

 三化三感创荀派娇媚新腔

 荀派艺术有“三化三感”之说,即生活化、个性化、趣味化,时代感、真实感、幽默感。荀慧生强调演唱要“以有限的腔调曲表达繁复错综的感情”,善于使用小颤音、半音和华丽装饰音,常以鼻音收腔的气息顿挫抑扬造成唱腔缠绵委婉、声情并茂的特殊韵味。他深深懂得念白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运用短而气促、自说自话的方式和卷舌音、语助词以及降低半音的表现方法,创造出融韵白、京白、苏白为一体的“风搅雪”般轻俏软媚,韵调别致,魅力十足的念白风格,一张口便能博得满堂喝彩。在刻画人物娇弱、委屈、怨恨和痛不欲生的情感时,有很强感染力。

 荀慧生的表演熔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于一炉。同样板式经他加工后,能唱出完全不同的思想感情:委婉唱腔里蕴含着喜剧因子,华丽唱腔中又包含着机智俏皮的内涵,别有一番情趣的美感。如在《卓文君》中,当卓文君听到包办婚姻撮合的未婚夫忽然病死的消息时,不觉愁容顿消,喜从中来,原有的唱腔已不足以表达她的喜悦心情,荀慧生就把《辕门斩子》中杨延昭的“听罢言来笑开怀”的唱腔移植过来,把卓文君这个才女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恰到好处。

 独树一帜艺术思想卓越超前

 根据自己的天赋条件,荀慧生在唱腔、身段、服装、化妆等方面自成一套美学体系。他提出打破程式化表演,一切以人物塑造为核心,强调“演人不演行”,不受行当限制,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突破。提倡旦角动作要美、媚、脆,把女性的妩媚闪现于喜、怒、哀、乐及言谈举止之中,人物身段动作变化多姿,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要节奏鲜明。

 在戏曲化妆方面,荀慧生独树一帜:他不用吊眉,不梳大头,贴片子,而是创造出古装式偏凤髻,画弯月眉,涂红全唇,穿绣花大坎肩,古装圆领大云肩,二道裙,三道裙。戏服多以大团花、大牡丹、大蝴蝶为主,善于借鉴欧洲服饰特点,运用羽毛、流苏和薄沙,将人物装扮得亭亭玉立、婀娜多姿,被人们美誉为“留香装”。

 荀慧生一生演了300多出戏,做工尤为出色:垂头、晃身、咬唇、衔手帕、拧汗巾等小身段,及顾盼生辉的眼神运用,能将少女艳而不妖、媚而不冶、含羞带怯的心理表现得活灵活现。“无旦不红,无荀不红”,《红娘》是荀慧生鼎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之一,这出典型的丫头戏,蝴蝶穿花般满台飞舞的俏红娘将荀派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想成名旦,必须拿《红娘》作为打炮戏,成了当时梨园的规矩。“十个花旦九个荀”,可见荀派艺术非凡的感召力。荀慧生一生收徒61人,桃李满天下,为流派传承作出重要贡献。1968年,他在十年动乱中含恨离世。 (来源:西安晚报   张萌)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