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新世纪戏剧的关键词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戏剧怎么办?日前,全国各地约60位戏剧创作者、研究者以及院团的管理者汇聚北京,对改革开放30年来剧目创作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在这次题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戏剧优秀剧目研讨会”上,与会者不仅针对近30年来的优秀剧目呈现出的共同特点及各自的美学追求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而且不约而同
地提到,戏剧要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解放思想,不断创新。

创新是戏剧发展的动力

 与会者在发言中纷纷提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戏剧界进行过关于“戏剧观”的大讨论,对戏剧的本质、特点、目的、对象、功能、作用等有了更加全面、准确和清晰的理解。进入21世纪,戏剧界又对“当代戏剧之命运”进行了大讨论。大家认识到,戏剧艺术从来就不是象牙塔里的小众艺术,尤其在中国,是扎根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大众艺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戏剧不仅要面对自身不断提高艺术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也要面对社会和市场,满足人民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这样,戏剧才能真正地繁荣发展,更好地发挥引领、教化、审美、娱乐作用。正如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牧所说:“30年来涌现出来的优秀获奖剧目,都在不同程度上得益于创作观念的转变和革新。”

 国家话剧院院长王晓鹰说:“新世纪戏剧,创新再次成为了关键词。今天我们面临的创新的课题,肯定比当年多得多,也广泛得多。比如院团管理机制的创新、优质资源整合的创新、社会合作乃至国际合作模式的创新、现代理念进行宣传推广和市场开拓的创新,持之以恒地关注教育培养等方方面面的创新。”

创作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

 在诸多创新中,与会者最为关注的是戏剧创作与时代精神脱节的问题。

 上海艺术创作中心主任、戏剧评论家毛时安主张:“当代戏剧应该为时代的发展前进鸣锣开道、摇旗呐喊。”他在分析了上世纪70年代的话剧《于无声处》、80年代的京剧《曹操与杨修》、90年代的话剧《商鞅》之后指出,改革开放30年能够留下的那些优秀剧目,都蕴含着当下关怀和人性历史深度的结合。然而,“当下的戏剧缺少对重大社会问题、对民生疾苦进行关注的勇气和智慧”。

 与会者指出,不敢直面现实、回避现实矛盾,造成了戏剧创作中创新精神的锐减。比如,农村税制改革、医疗、住房等普通百姓关注的问题,因为纠集着各种各样重大的社会矛盾,迄今没有涉及这些问题的成熟作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何玉人认为,与时代脱节是戏剧创作的最大缺陷。她说:“改革开放30年是一个激荡的时代、飞跃的时代、天翻地覆的时代、波澜壮阔的时代,发生着众多深刻的变化,但是我们的戏剧没有与时代同步的作品。戏剧创作是失语的,有愧于我们的时代。”

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拥有国有剧团2700余个,民营剧团的数量大大超过国有剧团的数量。如此众多的剧团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但真正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保留剧目的却不多,绝大多数都是在不断地重复自己或别人。这种原创力衰退的根源就是人才的匮乏。

 《剧本》月刊主编温大勇指出,戏剧编剧队伍的人才流失让人心痛。在整个社会浮躁心态的作用下,在名利的诱惑下,很多年轻的优秀编剧在出名后,就转向影视界。于是戏剧编剧的年龄、观念日益老化。目前,国家精品工程剧目中的作者很多都在五六十岁。

 前不久举行的第五届中国京剧节共上演了37台新编作品,其中有13部作品出自一个导演之手,占了三分之一强。一位作曲出现在11部作品的主创名单中。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开诚布公地说,目前全国的戏曲导演屈指可数,而作曲甚至不足10人。与外聘导演作曲相似,借知名演员以确保剧目获奖亦是一种普遍现象。

 人才的极度缺乏,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戏剧作品风格的趋同。专家们在发言中指出,这种所谓“但求所用,不求所有”、借人保戏之举绝非长远之计。培养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不可急功近利,必须以战略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培养使用自己的主创人员,这是戏剧院团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戏剧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惟其如此,新世纪戏剧方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