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正仁:昆曲要时尚,不要时髦
1954年,蔡正仁、计镇华等60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走进上海戏曲学校,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昆曲传人。如今,《长生殿》、《牡丹亭》的演出,已被其他传统戏剧院团视为一个信号:传统戏剧能在现代社会焕发新活力。4月30日,年近七十的蔡正仁将携全本昆曲《长生殿》,在保利剧院连
-
"民国十年 梅27岁" 梅兰芳和他失去的时代
电影《梅兰芳》开头,邱如白对着梅兰芳说,“你的时代到了。” 背景后面,那是一个世事纷乱的年代,黄马褂被嵌入了镜框,大总统走马灯地换。前朝遗老们冲北一报拳,算是向既往的传统和生活方式诀别。 这时代,留欧归来的邱三爷要破京戏的
-
戏曲改良的急先锋——杨韵谱
杨韵谱(1882——1957年),艺名还阳草,生于高阳县邢果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7岁入易县祥庆和班学河北梆字,工花旦,武旦,14岁出科后搭班演出于京津沪宁汉鲁及东北各地,在北京演出时,曾入玉成班和田际云、王月仙、元元红等名家合作。
-
“戏曲进校园”核心在于传承
甩水袖、正身姿不久前,美育润童心 戏曲传薪火北京高参小教育教学交流活动落幕。其中,孩子们精彩的戏曲表演及相关展览等,充分展示了该项工作启动以来取得的成果,以及戏曲进入课堂的过程。其实,这也正是戏曲进校园蓬勃开展的一个侧影。越来越多的事例证明:中国戏曲教育
-
戏曲剧种建设与保护
全国戏曲普查工作于2017年6月30日结束,在这之后,工作的重心就落实到普查成果的展示和应用,全国348个剧种的集中展演就是一个重要举措。 百戏(昆山)盛典是全国戏曲普查数据的体现、说明和补充。戏曲普查工作最主要的目标之一是现状调查,我们花了大力气在各剧种演出团体
-
“二人转皇后”——闫学晶
闫学晶表演的是单出头《红月娥做梦》片段,这只是个开场曲,她参赛的剧目是二人转《皇亲梦》。长达30多分钟的《皇亲梦》感动了现场的许多观众,演出后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她也因此捧得首届“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的最高奖“赵本山杯奖”。
-
上海越来越成为好戏的源头和戏曲传播的码头,海派戏曲何以引发全
▲海派戏曲人在丰富舞台样式、拓展表现手法等方面做了不少创新实践,体现了艺术家的勇气和功力以及艺术观念和信念。图为梅尚程荀史依弘专场演出近日上演,史依弘(左)与蔡正仁演绎荀派《金玉奴》。言布摄 在上海戏曲界,以京昆两大剧种为代表,正以一股蓬勃的活力激荡起全国
-
人文奥运 符号中国
北京奥运会上“千人击缶、徐徐展开的画卷、昆剧、太极表演……”这些令人震撼的中国元素的演绎至今让人难以忘怀,也让世界真正感受到了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古国的魅力,同时在奥运会期间,奥林匹克公园、北京什刹海畔的中国民族特色风情吸引着中外游客
-
论“青春版《牡丹亭》现象”
2004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9000张戏票早就抢购一空,美国、澳洲侨民赶来看戏,《联合报》破例头版头条刊登首演消息。青春版《牡丹亭》上演成为当年台湾一个轰动的文化事件。
-
《呼兰河》,着力打造“这一个”
8月24日,星期日。看评剧《呼兰河》排练,会有一种错觉:这是评剧?从演员诗化对白到舞蹈语汇,都与以往的传统评剧有着很大不同。但凝神看过后,谁又能说这不是评剧?在排练现场,一位专家欣然地说:“《呼兰河》正在打造惟一的戏剧样式,这种探索极有意义。&rdqu
条件筛选